首页 行业新闻 央视"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为啥对不起中国人

央视"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为啥对不起中国人

作者: 吕云 2013-11-13 快吧整理
去留言
央视街采视频截图 近日,央视记者在街采环节再次遭遇神吐槽。节目中,CCTVNEWS记者随机街采“你最关心的改革”话题,民众纷纷吐槽:空气污染严重,就业难,房价高,异地医疗贵,退休工

人民币“外升内贬”

在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贬值的同时,人民币的汇率则快速攀升,过去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超过34%。

“外升内贬”成为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一道独特“风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本币升值的同时,国内物价水平应同时下跌,但在中国并非如此。

与买菜的居民相比,一些外向型小企业对这一点的感触更深。

一名曾在深圳加工圣诞树的李某说,他曾以为找到了一个好行业,但货币升值和竞争加剧迅速消灭了这个行业的利润。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过去的外向型经济和扭曲的要素价格,恰是货币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秉承国际收支学说的经济学家认为,贸易不平衡和外资流入是推动汇率变化的原因。

贸易不平衡和资本项目下的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央行在吸纳外汇的同时,要向国内企业和居民形成负债,央行需要发行人民币来进行对冲,这导致货币规模在增大。央行能不能把握调剂货币的节奏?周小川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外汇储备不会无限制的增长下去。但在外界看来,过去的“调剂”过于宽松。(新京报 吴敏)

学者发言: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需理性看待

程实(学者)

误解往往是伤害的根源,正因为如此,消除误解是减小伤害的重要前提。近日,人民币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一边,新近公布的10月CPI同比增幅上升至3.2%,通胀压力微显;另一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持续升值,一度创下6.0802的记录低点。近年来曾被反复聚焦的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再度引发社会热议,甚至有居民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吐槽“人民币对不起中国人”。

居民担忧人民币“外升内贬”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值得重视的是吐槽事件潜在传递出的两层信息:第一,普通民众对人民币“外升内贬”现象存在误解;第二,人民币“外升内贬”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福利的损失。

因此,理性看待吐槽人民币,有两项工作值得重视:一是通过预期引导减小不必要的误解,二是通过政策改进最小化可能的福利损失。

基于经济理论和现实数据,“外升内贬”的严谨内涵需要澄清。在货币对外价值一边,人们习惯于盯住某个双边汇率,但关键在于本国货币兑一篮子货币的价格;在对内价值一边,人们习惯于看到物价上涨,但影响汇率的是相对通胀。只有一国对一篮子货币的有效汇率出现升值,且伴随着相对更高的通胀水平,才能严格说是“外升内贬”。

“外升内贬”是一种阶段性现象。根据BIS的权威数据,2005年7月至2013年9月,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上升了28.58%和38.13%;根据IMF和中国统计局数据,2005年7月至2013年10月,中国月均通胀率为3.08%,2005年至2013年,全球年均通胀率则为4.03%,其中新兴市场年均通胀率为6.43%,中国长期相对通胀水平并不高;但2008年2月和2011年7月中国通胀一度走上过8.7%和6.45%。数据表明,严谨来看,人民币“外升内贬”不是一种长期现象,而是时有时无的阶段性现象。

经济学上有个著名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说的是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国家的实际汇率存在长期上升的压力。对于中国而言,改革开放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人民币实际汇率自然面临着长期升值压力,这种压力只有两种渠道可以化解,一是名义汇率升值,二是通货膨胀。事实上,中国货币当局选择了一条折中的稳健路线,但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人民币持续升值和通胀并存的格局。

联系内外一起看,“巴-萨效应”下的两难选择是人民币“内贬外升”的主因。如果拆开来看,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又有各自独有的原因,人民币升值是人民币汇率在制度改革过程中自发趋近其均衡水平的必经过程;人民币时有发生的对内过快贬值,一定程度上则与经济结构失衡、货币阶段性超发和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等因素有关。

正确认识“外升内贬”的现象本质,接下来,需要搞清楚的是,“外升内贬”为何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并易遭到吐槽?原因在于,作为失衡现象,它意味着资源配置效率有待提升;中国外贸企业大多居于国际贸易价值链的中下游,对汇率变化极为敏感;在整体通胀水平尚属温和的背景下,以房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给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压力。

有鉴于此,政府需要强化政策、尽力减小“外升内贬”的福利损失,具体来说:一是要继续稳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避免人民币汇率在外部压力下单边过快升值和波动加剧;二是要继续强化货币政策的稳健性,不跟随国际上近期出现的竞争性宽松潮流,保持货币供应的适度增长;三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小对投资的依赖,进而避免中国需求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带来输入型通胀;四是要加强对贸易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的政策扶持,引导其走集约发展、内在竞争力提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五是继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调控,避免资产价格过快上涨;六是要加强预期引导,避免非专业、非理性的言论引发市场不必要的恐慌。

最新资讯
更多
热门资讯
推荐新闻
推荐攻略
推荐专区